來讀研究所
寫報告的時候,遇到了什麼都不限定的老師,遇到了範圍大到無邊,唯有對自己負責的念書,才能真正有效完成報告的情況
不主動就什麼都沒有
要被動等著人教些甚麼、說些什麼、指導些什麼、那就什麼都得不到
研究生
要自己唸書
而不是等著別人的指導和指揮

也許台灣習慣了被賦予工作的被動習慣
甚麼都被動
沒人指揮就覺得無所適從

但作學問不能是這樣
也許這是態度的關鍵
是主動與被動之間的關鍵

被動學習、被動工作
進步是緩慢的
自己的能力在這工作中也許是不足的,但別人不說就意識不到也不會想去改變
做不到又被要求,覺得煩就抱怨
因為能力不夠,所以也只能只能抱怨,什麼也改變不了
這工作,就真的只是工作,不喜歡,也不投入,為了吃飯,所以工作著
但是,這樣有人指揮,而且有事情可以忙,可以讓自己覺得有工作完成的成就感,做得好,還能得到薪水或別人的稱讚,來短暫的快樂
但是,工作如果不順,挫折感重,又有被裁員的危機,一但失去薪水,一但失去被指揮,自己就想不到要做什麼,也甚麼都不想做,也就什麼都得不到,也就只能一直抱怨,繼續甚麼都沒有

每個工作所需的能力範圍,是有限的,隔行如隔山,關鍵在於各個工作要求的能力不同
但是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,但是這種有限,是能透過學習和改變來讓自己的能力去符應工作的
當能力低於工作,高挫折、低成就

當能力等於工作,低挫折、高成就

當能力高於工作,少挫折、高成就、高創造
達到如魚得水的境界,甚至有改善環境、改善心境、掌握較多主動權的可能

當態度轉為主動
人生的路,就完全對自己負責
自己想走的路,無需他人指揮
也能完全把自己照顧好,甚至也能照顧好別人
當能力不夠的時候,就能主動學好
當能力相當的時候,就能主動做得更好
當能力超過的時候,就能改善環境、改善心境、工作是種單單對於自己的挑戰、能更愜意、熟練、愉悅的面對工作,甚至,工作,已經能稱為事業。

當工作不適應的時候,主動,也能把困頓的情況,透過學習扭轉,或者,乾脆點,換條路走走也不錯
人生的際遇無盡無窮,端看思維,端看行動
甚至行動往往超過了單單思想的工作
主動,乃是自身參與思考全盤推算後,對大局掌握概要了解,進而置定策略、實行策略、修正策略
策略、可進可退、可長可短、可剛可柔、
天下無不能之事,唯有作為與不作為,一種,針對自我的改變、要求、成長
其許自己能達到如魚得水的工作境界。

那麼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工作呢?
如果沒有親身投入工作中,是無法體會當中的甘苦、那也就無權去評論議說些什麼
真的在當中走過了,才能判定自己適不適合

以自己的經驗來說
教師職業、起薪高、有寒暑假
但是事情雜、人難管、要求多、工時長、所有的壓力都會指向大環境的不可逆劣局,所有的壓力不滿,都化為抱怨出口。

如果這一切被稱之為狗屁倒灶
有兩種情況
第一、這職業真得很爛
第二、自己不適合這工作,又或者能力不符應這工作
當我被動的時候,只能在爛爛得又或者要求太高的環境下工作,壓力很大,每天抱怨,進步慢,又改善不了什麼
當自己主動呢?
情況有改善可能嗎?有可能我能力變好了,視野變寬了,所以覺得能面對工作了,也就不抱怨了。
自己主動作些甚麼,來讓情況稍微好一點,對自己有利一點,讓自己快樂一點,這樣,主動就有價值了

被動累積工作,又怠工
這樣的循環很差
被動,就跳不出這還境,又困頓在裡面

主動,如果暫時適應不了,就跳出來看看。這是方法之一
主動,就多學點東西、多做點事情,讓自己擁有全局觀,能看到一點點未來,就能不徬徨、不驚慌,也更能適應工作
主動,就能相信,任何難關,都有應付的辦法。

被動,就會希望別人能多幫點、多做點、多給點、多教點、多說點、
被動,一但發現別人能幫不多、作不多、給不多、教不多、說不多、
被動,劣勢,困頓,壓力,抱怨,就如風暴席捲而來

不要過於仰賴些甚麼,當不期待仰賴的時候,難過就會少很多
當有意識的完善工作,想要做得更好的時候,能力就會學很快
自己的缺點,唯有在工作中,唯有在主動學習的狀態中,有意識的省思到自己的態度缺失,改善了,
工作有了完善的可能,或得成就感也就會越多。

心境的開闊,才有視野的開闊。
視野開廣了,才有無現的可能。
人生,真得有很多活著的樣貌
所謂命,仍在習慣性的態度中
所以被習慣性的牽引到注定裡
所有的偶然命遇,其實是性格的必然選擇

自己要甚麼生活?想要怎樣的人生?自己的性格是如何?想要改變人生,真的,唯有改變性格。
這種改變,唯有主動,才能更符應自己的發展。開心點、快樂點,豐足或簡單、忙碌或悠閒、博學或專精、入世或出世、掌權或求財、多欲或寡欲、都是性格、都是選擇、
都有改變得可能。

這種改變,若只被動,僅僅,也只能抱怨埋怨困頓而憤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昱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